找到相关内容615篇,用时35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圆持法师著:《佛教伦理》——序一

      圆持法师著:《佛教伦理》——序一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若利世间即是自利”。如此等等的佛教伦理思想,既为佛教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发展提供了具有不断调适能力的应有方法,也为中国和人类社会道德问题的解决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20世纪30年代,太虚大师曾提出“...

    一诚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22232479844.html
  • 试论中国佛教伦理的理论基础、基本规范及其主要特征

      试论中国佛教伦理的理论基础、基本规范及其主要特征(李英华)   佛教的基本精神是悟道成佛,解脱生死。它以缘起论、业报论、心性论,以及五蕴、四谛、六道轮回和十二因缘等理论看待宇宙人生,要求遵循五戒、十善、四摄、六度、八正道与三十七道品等戒律(即道德规范),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中国佛教伦理是印度佛教伦理的继承和发展。它在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冲突与融合中,形成了一种既有别于印度...

    李英华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9043691590.html
  • 圆持法师著:《佛教伦理》——序二

      圆持法师著:《佛教伦理》——序二   佛教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始终不可能脱离历史潮流的影响。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佛教应如何建立适应社会前进步伐新发展模式,已成为不可回避和拖延的首要重大历史...的出路。他经过多年时间博览《三藏》和研究世俗诸伦理学说,认识到佛教是道德信仰绝非神学信仰,佛教的主要社会价值在于它的伦理思想。不论从佛教的教义、教理、教规,还是从佛教的一贯历史经验来看,无不以伦理思想...

    传印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22232579845.html
  • 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

    一、前 言  《法句经》著名的“七佛通戒偈”有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1]。此偈前二句表明去恶为善的世间道德,多半属于世俗谛层次的有漏善伦理,可称世俗伦理(secular ...就原始佛教以及(传统的)小乘佛教言,世俗伦理的奖励根据是在“善有乐果,恶有苦果”的业报轮回之说,功利主义的倾向极为明显。佛陀本人虽不必  1. 见《大正新修大藏经》(简称《大正》)四,页567中。此...

    傅伟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45840391.html
  • 佛教伦理的慈悲精神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佛教伦理的慈悲精神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东南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 董 群   讨论佛教伦理与和谐社会这一主题,前提是承认“佛教伦理”这一概念的成立。承认“佛教伦理”,并不意味着要将佛教的信仰和其伦理道德的内容分离开来,以道德代佛教,使其成为和信仰无关的“道德佛教”。本文从对佛教伦理的根本精神的认识角度探讨其与和谐...

    董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92960249.html
  • 从《佛说善生经》谈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的孝亲观

    [提要]中国佛教伦理思想内容丰富而影响深远,其中孝亲观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板块;从某种意义上说,佛教在中国传播中所经历过的试探、依附、冲突、改善、适应和融合的过程就是它以“孝亲观”为核心的道德伦理思想的中国化过程。  [关键词]佛教伦理思想孝亲观中国化  序言  佛教是一种伦理思想浓厚的宗教。佛教学说包含了戒、定、慧三学。“戒”是指戒律,是佛教徒行善止恶的行为规范;“定”是指禅定,是修持者集中思虑、...

    释慧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74139855.html
  • 从世间的善恶到出世间的善恶——佛教伦理思想研究

    从世间的善恶到出世间的善恶——佛教伦理思想研究  业露华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相传这是佛陀释迦牟尼在临去世之前,一再告诫弟子的一段偈颂。这也是佛教非常著名的一段偈颂。这一偈...世间善恶两方面的态度,表明了佛教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其内涵是相当丰富的。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前两句是劝人弃恶扬善、废恶崇善。应该说这是佛教伦理思想的基础。这一基本的伦理原则,也就是我们平常经常说...

    业露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22464109.html
  • 中国佛教伦理思想与当代社会道德文明之建设

    中国佛教伦理思想与当代社会道德文明之建设  许抗生  在我国伦理思想史上,占统治地位(或主导地位)的,无疑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伦理学说。但佛教和道教也有各自的道德观念和学说,并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尤其是我国佛教,它一方面承继了外来古印度的不同于儒家的伦理思想体系,同时又广泛地吸取了我国的儒家的伦理学说,形成了中国佛教伦理思想,从而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至今日,我国佛教的优良的道德...

    许抗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43065218.html
  • 佛教伦理与和谐社会的建立有哪些契合点

    佛教伦理与和谐社会的建立有哪些契合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冯春风  内容提要:本文从西方伦理学的角度来对比或对照看待佛教伦理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与值得思考、或发掘传统佛教伦理中的积极现实...古往今来的政治家眼中具有极重要的甚至是首要的地位?第三,佛教伦理与迄今为止所有的道德伦理体系相比较,有哪些特殊性?或者我们称为优势的或者殊胜的地方?与此相关,在中国现行政治制度下,佛教伦理可以发挥哪些...

    冯春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92560244.html
  • 浅谈宋初佛教伦理的世俗化和儒家伦理的本体化

    表现出佛教世俗化的倾向。佛教伦理世俗化的同时,也是理学振兴儒学之时,理学把传统儒学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改造成为由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成为了宋元明清中国哲学之主体。儒佛的融合对当今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国哲学的重建,不能不说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主题词:契嵩 孝论 佛教伦理世俗化 儒家伦理本体化   契嵩生于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卒于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为北宋...

    应丽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83541404.html